航天某所
航天研究所擁有我國空間光學遙感器技術的最高水平,引導著國內空間光學遙感器領域多項前沿技術的發展,成功研制58臺(套)可見光和紅外遙感器,分別裝備與返回式衛星、“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等應用衛星,廣泛應用于國防建設和國土普查、資源開發等各個領域,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研究所是我國唯一從事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研究的單位,完成了武器數據艙、返回式衛星等30多種型號回收系統的研制,完成了6艘“神舟”飛船的回收著陸分系統研制任務,回收成功率居于世界先進水平。研究所研制的各類航天器復合材料結構件和火工裝置也廣泛應用于我國各類航天器的武器裝備。研究所以航天科技為依托,相繼開發出TVC防火板、奇盾牌系列防護產品等民用產品,培育了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
項目背景:
航天某所在實際的生產管理過程中,經過總結分析任務認為存在如下的一些問題:
生產任務下達與實際生產輸入要素(圖紙、料單、技術要求等)存在脫節、不規范、不全面的狀況。
技術狀態變更對生產作業計劃有影響
流程理解不一致,生產計劃執行過程中問題信息不能及時反饋、不能有效跟蹤。
關鍵設備、人員等生產資源的統籌無高效手段。
生產管理過程精細化程度不高,管理方式與現階段生產需求具有一定差距
某所目前的管理任務十分繁重,所一級管理任務達到了上百條,一個型號產品中的子產品數量也達到了數十條之多,因此靠人工來記憶、管理這么大量的數據,顯然是做不到的。
某所目前的溝通主要模式是下發計劃,以及召開生產協調會議,對于周報、月報的回傳制度化要求有待改善,而在中間過程需要了解生產過程的,都需要人工去問,例如型號調度問生產調度,生產調度問工廠計劃員,工廠計劃員問工廠調度等等。
工作的規范性、數字化手段有待提高。
目前某所已經采用了一些信息系統,但是這些系統之間的數據關聯性不夠。
總體目標:
優化流程,明確職責
確保信息流通暢、及時發現、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最大化利用所內生產資源為型號服務
管理水平上臺階適應當前科研生產任務需要
對于某所提出的存在問題和系統建設目標,天河軟件組織高層領導,咨詢顧問,技術人員進行了多次溝通交流,我們認為某所的科研生產信息系統的需求是合理的,在技術上具有可實現性,而且企業已經具備成功實施該項目的基礎條件,所以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與某所合作,完成科研生產信息系統的開發、實施、應用、發展,促進某所生產管理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解決方案:
平臺升級:通過數據庫升級、集成數據遷移,完成新舊平臺的轉換;
工藝設計:通過新平臺工藝設計工具及輔助功能完成工藝文件的設計;
工藝管理:建立比較規范的視圖及視圖關系,完成對工藝數據基礎架構的管理;
數據集成:完成T5CAPP與基礎數據庫(規劃BOM)、與MES、與AVIDM的集成;
安全管理:通過T5平臺的權限管理功能完成對數據安全的管理。
項目特色總結:
建立了全過程、全專業、全透明、可追溯的科研生產管理平臺;完成了結構、電裝、復材、試驗,裝配、外協六大專業在同一個系統平臺上管理。
為領導提供了快速的管理查詢和數據分析功能。
生產管理與質量管理的緊密集成應用,實現質量表格在線填寫,并可自動簽字簽章。更有利于質量管理的真實性、完整性、可追溯性,為快速生成完整的質量數據包提供了可能。
通過與企業CAPP的集成,實現工序計劃自動導入系統。自動展示設備資源、人力資源的使用和計劃安排情況。
與物資系統集成,與條碼,RFID等集成,快速生成電裝元器件登記卡等。
為現場作業人員提供了簡便的提交任務的功能。
為科研生產管理提供了一套柔性化、可配置的管理平臺。
應用價值:
通過新平臺的切換,解決了舊平臺一些效率較低的習慣和功能,提高了工藝人員設計的效率,相關集成的完成,使數據能夠真正在設計、工藝、制造等部門進行流動,提高了數據使用的標準化和準確性,同時新平臺對權限的規劃更加細密,很好的切合了航天科研院所的核心利益。